1、团练副使一职,在宋代的地方上职位还是不低的。
【资料图】
2、《辞海》中对团练使的解释是:官名,唐代中期以后,于不设节度使之地区置都团练使、团练使,掌本区各州军事,常与观察使、防御使互兼,又曾与防御使互易称号。
3、至宋代为武将兼衔,官阶高于刺史,低于防御使。
4、刺史一职到宋代已经很低,相当于知州、太守、郡守,并且是虚衔。
5、团练副使应该是不低于刺史的。
6、苏东坡被谪黄州时年四十有五,到五十岁时才奉诏离任。
7、他在黄州时任团练副使,是一个既无关紧要又无足轻重的帮闲类的小官。
8、《避暑录话卷二》中言:未几,复与数客饮江上,夜归,江面际天,风露浩然,有当其意,乃作歌辞,所谓“夜阑风静觳纹平,小舟从此逝,江海寄余生”者,与客大歌数过而散。
9、翌日喧传:“子瞻夜作此词,挂冠服江边,(奴上手下)舟长啸去矣。
10、”郡守徐君猷闻之,惊且惧,以为州失罪人,急命驾往谒,则子瞻鼻鼾如雷,犹未醒也。
11、这里的“谒”字,是下级晋见、禀报上级的用语,可见苏轼虽然被贬受郡守监视,但他的职位应该是在郡守之上的。
12、扩展资料:团练副使的相关职位:团练使最早出现于唐至元年间,全称为团练守捉使。
13、安史之乱前只在个别地区短时期内设置。
14、安史乱起,在部分藩镇或属郡设置都团练使、州团练使。
15、都团练使自乾元元年(758)起陆续置于江西、宣歙、浙东、福建、湖南、黔中等不设节度使、都防御使的地区。
16、黄巢起义后,藩镇势力更加强大,都团练使渐升为节度使。
17、代宗时,宰相元载为笼络人心,所授刺史悉兼团练使。
18、大历十二年(777)五月,唐王朝诏令除都团练使外,各州团练使全部废除,但不久又部分恢复。
19、因此,在唐代,团练使即某一州的地方军事长官,官阶与节度史相同,区别只在于地位的高低、迁转的先后、俸钱的多少及是否授予旌节。
20、到宋代时,团练使一职多为虚衔,为武将之兼衔,官阶高于刺史,低于防御使,并不在本州任职领兵,即相当于现在的“按县团级待遇”的调研员之类。
21、苏东坡的团练副使,就更是一个赋闲类的官职了,但因其官阶并不低,“官大一级压死人”,所以郡守对他也是很恭敬的。
22、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团练副使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